57书屋正式启用新域名www.57sw.com,请牢记新的域名!!!手机请访问http://m.57sw.com
  • 57书屋 > 穿越 > 西边的晚霞 > 夕阳西下(112)
  • 夕阳西下(112)

    作品:《西边的晚霞

      “你出去的时候卫军来过了,”八姐在厨房悄悄向曾卫国汇报道,“阿姨叫他到银行取一万块钱出来,还说什么箱子里有一副镯子也带过来。”

    曾卫国未置可否地“哦”了一声。

    “阿姨是什么意思啊?”

    “我怎么知道?”曾卫国奇怪地看了一眼八姐,“你操那心干吗?”

    “阿姨好像要撮合我和卫军呢。”

    “别瞎扯了。”曾卫国笑道,“不可能的事!”

    “我不明白,卫军为什么一直没有结婚呢?”

    “你有机会问问他。”曾卫国一边炒菜一边讥讽地说。

    “我只是好奇。”八姐把土豆丝从水盆里捞出来放到淘米箩内。“我小女儿要放寒假了,能不能叫她过来住几天?”

    “可以啊!”曾卫国往锅里加了水,盖上锅盖,“你小女儿多大了?”

    “十六了。”

    “就是小时候到我那里打预防针的那个?”

    “是。”

    “哦,真快啊!”曾卫国想起来八姐抱着孩子和李老板开车过来打预防针时的样子,孩子长得像李老板。李老板叫八姐打掉,八姐坚决不同意。

    “孩子怎么样?在哪里读书?读书好吗?”曾卫国问。

    “在衡水中学,读书还可以。年级段排名前十。”

    “是河北的那个衡水中学吗?”

    “是。”

    “卧槽!”曾卫国诧异道,“那不是妥妥的清华北大吗!”

    “但愿能考上。”

    曾卫国盯着八姐:“真要对你刮目相看了!不过,我也一直好奇:她是李老板生的吗?”

    “说了怕你不信。”八姐一本正经地看着曾卫国,“是你的。”

    曾卫国以为自己听错了,“什么?你再说一遍!”

    “是你的。你的女儿!”八姐一字一句说道。

    “不可能!”曾卫国记得每次都采取了预防措施。

    “做一下基因检测不就知道了?”八姐说。

    吃饭的时候,曾卫国心里面有十万个为什么在问自己:为什么是他?

    晚饭后,卫英夫妇过来看母亲。

    “你们没感觉吗?”卫英进门后问。

    “什么感觉?”曾卫国问。

    “进来就有一股味,说不出来的味道。”卫英说,“妈几天没洗澡了?”

    “五天洗一次。”八姐回答说,“今天该洗了。”

    “让我来帮妈洗吧。”卫英说。

    “我帮你。”八姐说,“一个人有点费劲。”

    曾卫国和卫英一边一个架着母亲进了卫生间。八姐准备要换的衣裤。

    卫生间有十平米左右大,右边安放着一个大浴缸,靠近里面的墙上有一个淋浴头。左边安放着洗脸台,靠门口是坐便器。

    母亲每次洗澡都是坐在浴缸里面的小板凳上洗淋浴。把母亲搬进浴缸的时候要费老大劲了。

    “现在谁还用浴缸啊?”卫英吐槽道,“现在都是淋浴房了。也太老土了吧!”

    “你不知道!”曾卫国敲敲浴缸边说道,“这是铸铁的,老重了。四个人都抬不动。以前不都是浴缸吗?上次水管漏了请人修理,叫一帮人把浴缸拆了,师傅敲了敲说拆不动。没办法!”

    以前,在没有房子之前,泡一次澡都是奢望。租住老百姓的旧房子里,连卫生间都没有。后来住父亲分来的房子,卫生间用来放马桶,母亲每天早上提着满满的马桶到楼下倒。等到可以按坐便器的时候,邻居又不准挖化粪池,直到邻居拆迁搬走了才按上坐便器,母亲从每天洗马桶的痛苦中解放出来。洗澡都是用盆,后来按了一个淋浴头,每次淋浴卫生间地面会积水,时间久了会漏到楼下。所以,母亲一直都是用盆洗澡。按上浴缸以为可以天天泡澡享受了,可是放满水要一个钟头,费水又费煤气,真是心疼一百四一瓶的煤气。浴缸真没有用过几次,成了摆设和累赘。

    “妈,给您洗个泡澡好不好?”卫英问坐在小凳子上的母亲问。

    “好久没泡澡了。”母亲说,“最后一次是在八零八……”

    “东北回来以后没泡过澡?”卫英打开热水,问:“好像在我家洗过一次?”

    “没有。”母亲说,“没有。”

    八姐给母亲脱衣服。

    曾卫国退了出来。

    洗完了澡,母亲躺在床上,心情非常的好,又对着八姐讲起了她的童年往事和苦难的历程:

    1960年的秋天,春汝带着两个孩子坐上了回老家的火车。

    曾志强因为不放心,把妻子和孩子送到沈阳,看着他们上车,不断地重复那句话,“到了上海站就在门口等,你春民会来接你,我已经发电报了。”

    “我知道了。”春汝爬在车窗口向丈夫摆了摆手,“放心吧,你回去吧。”

    曾志强还是不放心,把衣服袋子里仅有的二十五元,留下五元做回去的车费,把二十元塞给了妻子,“你拿着!”

    “够了,你也要用的。”春汝推了一下。

    “我没什么用,你拿着!”

    车开动了,春汝接过钱,探出半个身子向丈夫招手,心里一阵难过,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。

    丈夫也向她招手,他的样子越来越小,越来越模糊,直到看不见。

    到了上海站,春汝背着卫国,抱着卫军,胳膊肘的地方挎着黄色帆布包,随着人流走出。

    “卫军自己走一会好吗?”春汝把卫军放到地上,活动一下麻木的双手胳膊,“妈妈手都麻木了。”

    她右手拎着帆布包,左手牵着卫军的手,向大门走去。

    “春汝!”春民远远地叫了一声。

    春汝看到了二哥向她招手,转眼就来到了眼前。

    “叫你久等了吧?”

    “是我来早了。”二哥抱起卫军,“路上辛苦啦!”

    “不辛苦。”

    春民掏出两块奶糖给兄弟两个一人一块。

    “快谢谢舅舅!”

    卫军说了声,“谢谢舅舅。”

    卫国还不是太会说话。

    “饿了吧?”春民一边走一边说,“找个地方吃点饭?”

    “不用了,”春汝回道,“我带了地瓜和玉米,我们车上吃过了。”

    “那就直接坐公交车去十六铺码头。”

    公交车上人很多,人挤人。有一个漂亮的小姐姐拍了拍春汝的肩膀,起身把座位让给了她。

    “谢谢!”春汝坐了下来,让二哥把卫军放下来,拉到自己的面前。

    在船上,春汝问起了家里的事。春民说:春生结婚了,在老房接北盖了一间新房子。已经生了两个女孩子,嫂子为人强势,和妈妈的关系处得不好。哥哥也是怂,藏在女人裤裆里做人。

    “你不应该这样说哥哥!”春汝回道,“哥哥也不容易,一肚子的委屈。”

    “你不知道……”春民欲言又止,“妈妈活的很辛苦。”

    “妈妈一直以来都辛苦……你还记得你生病的时候吗?妈妈一直守着你,跟着你……家里的好东西都省给你吃了,你差不多一个星期吃一只鸡……”

    “我记得”

    “弟弟妹妹都好吗?”

    “还好,都干活挣工分了呢!”

    “没读书吗?小学毕业了啊。再读下去也没必要,家里干活的人没了。”

    “不知道为什么,爸爸不让我读书?”

    “重男轻女呗!……也许是家里穷……你为了这个家,付出了很多。”

    春汝没有再说什么。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读书,心里面不舒服,有点委屈。

    “我也结婚了,”春民像是突然想起来似的,“你嫂子在商店上班……”

    “是吗!恭喜你!”

    春汝见到了嫂子。嫂子很热情,脸上总是带着微笑,让人感觉很舒服。

    在嫂子家住了一夜,第二天中午,二哥就把她送到了石门村的老家。

    石门村像是两座山之间的一个长长三角形的口袋,上窄下宽,下面宽阔的地方密集地住满了人家,大部分是平坦的水稻田,越到上面,人家越稀疏,住在向阳的半山坡处,靠近山涧流水的河边,偶尔有几块孤零零的水稻田。

    曾志强的家就住在最上面的三角形的顶上,离下面的村子有六里地,有一条羊肠小道相连。和农村相同式样的三间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就坐落在半山腰,太阳从对面山顶上一露头,就能照到院子里。

    曾志强的妈妈和三个弟弟就住在这里,唯一的妹妹已经出嫁了,嫁给同村身材矮小有点驼背的友福,大叔已经结婚一年了,至今还没有孩子。下面两个小叔小学毕业,可以挣工分了。

    春汝站在房子前面打量了半天,房子已经有些年纪了,但是比自己家的要新,宽敞、向阳。

    曾志强应该是写信告诉家里人了,第一个出来迎接的是大叔和嫂子。

    “是大嫂了!”大叔叫道。

    “大嫂来了!”大叔嫂也跟着喊了一声。接着就去接春汝背上的卫国。

    一个矮个子的老太婆从中间的房子走了出来,从圆圆的满是皱纹的脸上,能看出来是婆婆,丈夫和眼前的大叔长得太像婆婆了。

    “叫奶奶!”春汝对卫军说道。

    “奶奶……”卫军叫了一声。

    奶奶好像是没听到,没什么反应。

    “进屋吧,”大叔说,“房间收拾好了。”

    “我的任务完成了,”春民说,“我回去了。”

    “吃完了饭再走吧!”春汝求道,“都中午了。”

    “不用,我去妈家。”

    春汝没再说什么。也幸亏春民没有留下来,因为家里什么也没有。

    “和舅舅再见!”春汝抓住卫军的小手和二哥摆了摆,看着二哥走去,消失在远方的拐角处。

    中午饭是在村子里的集体食堂吃的。全村人拿着两个碗排着长队领饭,每个人一碗大米加地瓜干煮的稀饭,清澈的水里米粒能数得过来,外加一个煮熟了的刚挖出来的地瓜。

    一个星期以后,集体食堂停办了,因为收获的粮食怎么节俭都不够全村吃一年的。

    把所有的粮食都分了。

    婆婆家里分到了半袋大米,一袋地瓜干,一大麻袋鲜地瓜。

    婆婆决定一天吃两顿,一碗大米粥加一块地瓜。卫军和卫国只能算一个人。

    春汝喝完了汤数了数,碗里面只有六粒米。

    中午,卫军拉着春汝一直喊饿。春汝在厨房找吃的,到处都是空空如也。放米、地瓜干和地瓜的柜子锁着,只有奶奶有钥匙。

    春汝把卫国交给叔嫂看管,自己拿着竹筐带着卫军到地瓜地摘地瓜藤上的嫩叶,摘了一筐。

    春汝在房子旁边的泉水里洗干净了地瓜叶,牵着卫军的手回到家里。她把地瓜叶放到锅里,倒上水又放了一点盐。放盐的时候被奶奶看到了,奶奶说了一句,“盐也是很贵的。”

    春汝把煮熟的地瓜叶倒在两个碗里问了站在旁边的奶奶一句,“妈要不要吃一点?”

    奶奶没有回答,转身走了。

    春汝去叔嫂屋里找卫国,看到叔嫂抱着卫国,给卫国喂奶。

    “你这是干什么?”春汝一把抢过卫国,卫国吓得哭了起来。

    叔嫂红着脸尴尬地笑了笑,“我看孩子饿的厉害,一直要吃的……”

    “你没生过孩子,哪来的奶啊?”

    “也许吸吸就有了。”叔嫂整理好衣服,“我也想有个孩子,可一直怀不上,不知道为什么。”

    春汝突然同情叔嫂起来,缓和了口气,“你去医院检查一下。”

    “饭都吃不上,谁花那冤枉钱。”

    春汝没有再说什么。

    卫军正在吃煮熟的地瓜叶。

    春汝也坐下来,用筷子喂卫国。

    叔嫂看了一会,“这个也吃不饱啊!”

    “先凑合着吧。”

    叔嫂气呼呼地去找奶奶,一推开奶奶房间的门,看见奶奶和小叔正在吃米糕,于是就大声嚷嚷起来,“孩子饿得嗷嗷叫,两个大人在这里偷吃米糕,还像话吗?”

    “我吃的是自己的,有什么不可以?”

    “你自己的?你自己哪来的?还不是我们挣的?”

    春汝抱着卫国走过来,扯了扯叔嫂的衣服。

    “是阿强寄给我的钱,”奶奶争辩道,“我没花你们两口子一分钱!”

    “别说了,”大叔走过来把老婆拉走,“有什么好吵的,丢不丢人?”

    叔嫂还是不依不饶地嚷嚷着,“我有什么好丢人的?老没老小没小的样子,这家没法过了,干脆分了得了!”

    晚上吃饭的时候,大叔提出了分家,“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,还是分开过吧。”

    “分就分,我还怕饿死?”奶奶嘟囔着。

    春汝分到了一点点米,一小袋地瓜干,和一堆地瓜。

    没地方烧饭。

    春汝找来一个破了的铁锅,背着卫国,牵着卫军,在河边洗干净,然后找一些石头,搬到家里。又到山坡上挖了一些黄泥,在后屋搭起一个简陋的土灶。

    没有柴火,就背着卫国,牵着卫军到后山砍柴。

    捆绑好的柴火先向下搬十米,再回去抱卫军下来,有一段平坦的路,卫军就扯着春汝的衣服自己走。

    早餐,春汝就煮三个地瓜。晚餐就煮大米加地瓜干粥。

    奶奶走过来看了看,“你这样吃,米吃完了怎么办呢?”

    “到时候再想办法。”

    “你也应该下地挣点工分,没有工分是不会分给你粮食的。”奶奶说道,“我已经叫老三老四不用读书了,读了也没有什么用,还不如早点下地干活。”

    春汝突然想起来丈夫汇款的事,“志强写信说,汇了二十块钱,我十块,妈妈十块,妈妈能把我的十块给我吗?”

    “我不知道。”奶奶转身走开了。

    春汝算好丈夫寄钱的日子,就到镇上邮局询问,“有曾志强的汇款单吗?”

    负责石门村的邮递员翻了翻,“没有。你不必过来拿,到了我会给你送过去的。”

    每天,春汝背着卫国,牵着卫军在离家不远的小路上等。

    有一天,终于等到了。

    “你的汇款单,请你按个手印。”邮递员把汇款单给了春汝。

    春汝带着两个孩子到镇上取了钱,给孩子买了米糕,买了新鞋子。

    春汝带着两个孩子去了一趟娘家,见到了母亲和哥哥、嫂子,弟弟、妹妹。

    五年没见,母亲老了许多,脸上添了好多皱纹,头发也花白了,背也驼了,临走的时候硬塞给母亲十元钱。

    奶奶没有等到汇款单,过来找春汝要钱,“志强给我的钱你还给我。”

    “我只拿我的钱,你的我不知道。”

    奶奶嘟囔着,“岂有此理……岂有此理……”无奈地走开了。

    后来,曾志强分开寄,每个人的汇款单都是十元。

    分来的那一点粮食吃光了。

    春汝带着两个孩子去母亲家。

    在村子里碰到曾志强的妹妹连英,“嫂子这是去哪?”

    “粮食吃完了,总不能等着饿死,”春汝无奈地说,“我回娘家。”

    连英抱起卫军,“到我家坐一会吧,喝口水。”

    连英从锅里拿出三个煮熟了的地瓜,塞到孩子们的手里。

    “快谢谢姑姑。”春汝说着,把自己手里的地瓜放回碗里,“我不饿。你们也不容易。”

    见到母亲,春汝忍耐不住哭了。

    “没关系,没关系。”母亲安慰道,“你就放心住下来,有我们吃的,就饿不着你和孩子。”

    “口粮有限,我也不能白吃白住,我想到山上踩松毛针,可以卖钱换点大米。”

    “也好……”母亲赞许道,“孩子你就放在家里,我给你看着。”

    母亲在家里养了两只白兔,卫军、卫国就整天围着兔子玩,到外面摘一把青草回来喂兔子。有时候隔壁春生的两个女孩也过来一起玩。

    春汝踩回来的松毛针,就直接卖给邻居二娃家,二娃隔天担担子去城里,把卖的钱换回一些米、油、盐等生活日用品。

    春生偶尔也会偷偷送点稻谷过来。

    春民来过一次,送了一些猪油和猪肠子。他在县冷冻食品厂工作,是专门杀猪的工厂,会时不时地送一些猪下角料过来。

    每次来的时候,母亲这边一份,春生哥哥那边也一份,以免嫂子嫉妒给母亲脸色看。

    母亲带卫军、卫国,哥嫂就在指桑骂槐,责怪母亲不带孙女带外甥。

    母亲全当什么都没听到。

    春汝心里却不是滋味,感觉住在母亲家不是长久之计。有两件事使春汝下定决心离开娘家。

    一件事是春汝把踩来的松毛针送到二娃家,二娃的媳妇哭哭啼啼说二娃被公安局抓走了,罪名是投机倒把,靠踩松毛针换钱的路走不通了。

    二叔家的春梅找过来,问春汝愿不愿意到城里去学绣花,包吃包住还能挣钱。正当春汝犹豫不决的时候,公安局的人来到家里,把春生家和母亲家翻了个底朝天,说是春生偷了村里的稻谷。

    在母亲家刚好翻出半袋稻谷,正好坐实春生偷稻谷的证据。

    春生被公安局的人带走了。

    嫂子扯住春汝的胸襟,连珠炮似的骂道,“都是你!都是因为你!你害死了你哥哥!你害的我家破人亡!你嫁出去的人,怎么好意思住在这?你个婊子!丧门星!破鞋……”

    嫂子被人拉开了,嘴里还不干不净地骂着。

    春汝惭愧难当,好像真的是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,只想有个地缝藏起来,只想逃离母亲的家。

    春汝看到春梅也在一堆人中间看热闹,像是看见了救命稻草一样,她把春梅拉到一旁,“你还要去城里吗?咱们一块去,现在就去,马上就走!”

    坐在去城里的车上,春汝才感觉事情并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,她还带着两个孩子。晚上住哪?孩子谁来带?要是像春梅一个人那样,不管怎么样都无所谓。

    走投无路之下,只好带着春梅和两个孩子找二哥春民。

    “不用着急,”春民劝道,“先找个人帮你看孩子,大不了花点钱。你们俩的工作最要紧,如果能包吃包住最好。”

    两个孩子托二嫂子的亲属照看。春汝和春梅去学绣花。

    绣花的地方在尼姑庵里,一群女孩子在学绣花。

    “给你三天时间,反复绣这朵花,”一个五十多岁的尼姑拿着白布上画的一朵花对春汝说,“合格了就留下来,一朵五毛钱,不合格就走人。先看看她们怎么绣。”

    春汝一天就合格了。

    春梅用了两天。

    吃住在庙里。三餐饭都是一个馒头一碗白菜汤,住的是地板铺的通铺。

    春汝没日没夜地绣,一天可以绣十朵,一天五块钱,正好是看孩子一个月的工钱。

    后来熟练了,一天可以绣二十朵,创造了最高记录。

    春梅心生怜悯,真心劝道,“你这样没日没夜的干,人要累垮的!”

    “这钱这么好赚,不赚才傻!”

    春梅撇撇嘴,“就服你!”

    日子就像是家乡山涧的河水,不知不觉地流走了。

    每天早上,春汝第一个醒来,用凉水洗把脸,然后绣起花来,除了吃饭,大部分时间都在不停地干活。有几个中午抽时间去看孩子们,给他们带几块透明纸包着的硬糖,孩子们在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嫂照顾下过得很好。

    晚上,春汝干到十一点,才去睡觉。

    长时间的工作,再加上吃的少,春汝看上去眼圈发黑,面色苍白,明显地瘦了。

    这天中午快要到吃中饭的时候,春汝一刹那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,差一点就要摔倒,她镇定下来,一动不动地坐了一会,然后想站起来去喝水,然而身体却不受控制地摔倒在地上。

    等她醒过来的时候,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床上,丈夫曾志强坐在身边。

    “你!你怎么回来了?”春汝吃惊地问。

    “你可算醒啦!”丈夫小声说,“二哥发电报叫我回来的,说你生命垂危,吓死我了!你后脑磕了一个洞,昏迷了一个星期……”

    春汝下意识地摸了摸额头上绑着的绷带,感觉到头一阵眩晕和隐痛,叹息一声,喃喃自语道,“我躺一个星期了……花了不少钱吧?”

    “你也真是,干活悠着点,饭要一口一口的吃,哪能一口吃个胖子?欲速则不达……挣的钱还不够付住院费呢!”

    春汝委屈的泪水哗哗地流下来,打湿了枕巾,“都怪你!钱寄给你妈,一分钱都不给我,叫我下地干活,又不帮我带孩子,孩子饿的哇哇叫,吃了上顿没下顿,一碗稀饭里面只有六粒米,你妈却和你两个弟弟偷着吃米糕……”

    “你别乱说……”

    “我乱说一句,天打雷劈!”

    “好了好了……是我对不起你和孩子……这次回来,带你们一块走。”

    “又可以带家属了?”春汝平静下来,擦掉脸上的眼泪问。

    “我调到了沈阳空军后勤部八零八采石场,你们先住在沈阳北大营,等那边安排好就接你们过去。”

    第二天,春汝出院了。

    曾志强托人把大叔叫了过来。

    大叔一条扁担两个箩筐,担着卫军和卫国回家。

    在永安镇,曾志强买了卤猪头肉和熟食。叫妹妹连英炒了几个菜,请全家人吃了团圆饭。

    第二天早上,到妹妹连英家吃了早饭,然后去春汝娘家告别。

    春汝握着母亲的手,把二十元钱塞给母亲。

    母亲老泪纵横,“这一去,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?”

    “不能在身边照顾您,您要照顾好自己。”春汝泪流满面,“家里的活多叫弟弟妹妹做……”

    “你不用担心我,你一个人在外面,自己要多保重。”母亲嘱咐道。

    春汝嘱咐弟弟,“外面的活你多做点,不要让妈妈操心。”

    春汝嘱咐妹妹,“家里的活多做一点,别让妈妈受累了。”

    大哥的两个孩子过来玩,嫂子一手一个拉了回去。

    “大哥的事怎么样了?”春汝问母亲。

    “听你二哥说应该没什么事……你不用担心了。”

    春汝告别母亲和弟弟妹妹,随丈夫去东北了。

    这一去就是十四年。以下是完整的后续内容并已修正错别字:

    啼啼说二娃被公安局抓走了,罪名是投机倒把,靠踩松毛针换钱的路走不通了。

    二叔家的春梅找过来,问春汝愿不愿意到城里去学绣花,包吃包住还能挣钱。正当春汝犹豫不决的时候,公安局的人来到家里,把春生家和母亲家翻了个底朝天,说是春生偷了村里的稻谷。

    在母亲家刚好翻出半袋稻谷,正好坐实春生偷稻谷的证据。

    春生被公安局的人带走了。

    嫂子扯住春汝的胸襟,连珠炮似的骂道,“都是你!都是因为你!你害死了你哥哥!你害的我家破人亡!你嫁出去的人,怎么好意思住在这?你个婊子!丧门星!破鞋……”

    嫂子被人拉开了,嘴里还不干不净地骂着。

    春汝惭愧难当,好像真的是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,只想有个地缝藏起来,只想逃离母亲的家。

    春汝看到春梅也在一堆人中间看热闹,像是看见了救命稻草一样,她把春梅拉到一旁,“你还要去城里吗?咱们一块去,现在就去,马上就走!”

    坐在去城里的车上,春汝才感觉事情并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,她还带着两个孩子。晚上住哪?孩子谁来带?要是像春梅一个人那样,不管怎么样都无所谓。

    走投无路之下,只好带着春梅和两个孩子找二哥春民。

    “不用着急,”春民劝道,“先找个人帮你看孩子,大不了花点钱。你们俩的工作最要紧,如果能包吃包住最好。”

    两个孩子托二嫂子的亲属照看。春汝和春梅去学绣花。

    绣花的地方在尼姑庵里,一群女孩子在学绣花。

    “给你三天时间,反复绣这朵花,”一个五十多岁的尼姑拿着白布上画的一朵花对春汝说,“合格了就留下来,一朵五毛钱,不合格就走人。先看看她们怎么绣。”

    春汝一天就合格了。

    春梅用了两天。

    吃住在庙里。三餐饭都是一个馒头一碗白菜汤,住的是地板铺的通铺。

    春汝没日没夜地绣,一天可以绣十朵,一天五块钱,正好是看孩子一个月的工钱。

    后来熟练了,一天可以绣二十朵,创造了最高记录。

    春梅心生怜悯,真心劝道,“你这样没日没夜的干,人要累垮的!”

    “这钱这么好赚,不赚才傻!”

    春梅撇撇嘴,“就服你!”

    日子就像是家乡山涧的河水,不知不觉地流走了。

    每天早上,春汝第一个醒来,用凉水洗把脸,然后绣起花来,除了吃饭,大部分时间都在不停地干活。有几个中午抽时间去看孩子们,给他们带几块透明纸包着的硬糖,孩子们在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嫂照顾下过得很好。

    晚上,春汝干到十一点,才去睡觉。

    长时间的工作,再加上吃的少,春汝看上去眼圈发黑,面色苍白,明显地瘦了。

    这天中午快要到吃中饭的时候,春汝一刹那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,差一点就要摔倒,她镇定下来,一动不动地坐了一会,然后想站起来去喝水,然而身体却不受控制地摔倒在地上。

    等她醒过来的时候,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床上,丈夫曾志强坐在身边。

    “你!你怎么回来了?”春汝吃惊地问。

    “你可算醒啦!”丈夫小声说,“二哥发电报叫我回来的,说你生命垂危,吓死我了!你后脑磕了一个洞,昏迷了一个星期……”

    春汝下意识地摸了摸额头上绑着的绷带,感觉到头一阵眩晕和隐痛,叹息一声,喃喃自语道,“我躺一个星期了……花了不少钱吧?”

    “你也真是,干活悠着点,饭要一口一口的吃,哪能一口吃个胖子?欲速则不达……挣的钱还不够付住院费呢!”

    春汝委屈的泪水哗哗地流下来,打湿了枕巾,“都怪你!钱寄给你妈,一分钱都不给我,叫我下地干活,又不帮我带孩子,孩子饿的哇哇叫,吃了上顿没下顿,一碗稀饭里面只有六粒米,你妈却和你两个弟弟偷着吃米糕……”

    “你别乱说……”

    “我乱说一句,天打雷劈!”

    “好了好了……是我对不起你和孩子……这次回来,带你们一块走。”

    “又可以带家属了?”春汝平静下来,擦掉脸上的眼泪问。

    “我调到了沈阳空军后勤部八零八采石场,你们先住在沈阳北大营,等那边安排好就接你们过去。”

    第二天,春汝出院了。

    曾志强托人把大叔叫了过来。

    大叔一条扁担两个箩筐,担着卫军和卫国回家。

    在永安镇,曾志强买了卤猪头肉和熟食。叫妹妹连英炒了几个菜,请全家人吃了团圆饭。

    第二天早上,到妹妹连英家吃了早饭,然后去春汝娘家告别。

    春汝握着母亲的手,把二十元钱塞给母亲。

    母亲老泪纵横,“这一去,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?”

    “不能在身边照顾您,您要照顾好自己。”春汝泪流满面,“家里的活多叫弟弟妹妹做……”

    “你不用担心我,你一个人在外面,自己要多保重。”母亲嘱咐道。

    春汝嘱咐弟弟,“外面的活你多做点,不要让妈妈操心。”

    春汝嘱咐妹妹,“家里的活多做一点,别让妈妈受累了。”

    大哥的两个孩子过来玩,嫂子一手一个拉了回去。

    “大哥的事怎么样了?”春汝问母亲。

    “听你二哥说应该没什么事……你不用担心了。”

    春汝告别母亲和弟弟妹妹,随丈夫去东北了。

    这一去就是十四年。

    相关推荐: 青春拥抱时代 诸天从北帝开始 大事儿 我有一座恐怖院 人在高中,离婚逆袭系统什么鬼?